
从价格和设计来看,灵悉L确实试图走一条差异化路线。其指导价为12.98万元,但在市场压力下,部分地区的优惠后价格甚至下探至7.38万元左右,或如用户所说9.48万元起。这一价格区间本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。
相比之下,小米SU7虽然定价更高(21.59-29.99万元),但其设计语言更符合现代电动轿跑的期待,整体比例协调,科技感的营造也更为成熟,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认可。价格差异巨大,直接对比两者并不完全公平,但也反映了不同品牌策略下的市场接受度。
深入核心的产品力层面,灵悉L在部分传统强项上展现了本田的底蕴。其搭载的160kW单电机,能提供6.9秒的零百加速能力,CLTC续航里程为520公里,动力输出被描述为更接近传统燃油车的线性感,而非电动车的突兀。更重要的是,其底盘调校获得了不少好评,融入了本田在赛事中的经验,过弯稳定性和侧倾控制出色,展现了传统车企在机械素养方面的优势。空间方面,基于4830mm的车长和2731mm的轴距,虽然轴距与车长比例曾被质疑,但本田的“MM理念”依然保证了车内拥有相当宽敞的乘坐空间和实用的后备箱容积。
然而,灵悉L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方面,暴露了合资品牌的普遍短板。其内饰虽然配备了多块屏幕(包括电子外后视镜显示屏,形成“五联屏”布局),但车机系统的实际体验被指流畅度一般,语音助手识别率不高,屏幕黑边较宽,智能化体验与小米SU7等新势力产品有较大差距。小米SU7以其强大的智能座舱生态系统、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(其C-NCAP主动安全得分率高达95.25%)和流畅的交互体验,树立了该价位段的智能标杆。此外,灵悉L在一些细节配置上也存在争议,如后扭力梁非独立悬架(对于这个尺寸的车型而言)、L2级辅助驾驶需要选装,以及有车主反映的空调漏水等品控问题,均削弱了其竞争力。
灵悉L市场表现不佳的深层原因,远不止于产品本身的优缺点。首先是品牌电动化转型迟缓带来的认知落差。在消费者心中,本田的传统形象与燃油车、发动机技术深度绑定,但其电动化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尚未有效建立。当灵悉L推出时,甚至被部分网友猜测为“油改电”,尽管官方声称基于纯电平台。这种认知上的滞后,使其在与比亚迪、小鹏、小米等早已在新能源市场建立鲜明标签的品牌竞争时处于下风。